品牌总监范振坤先生受华夏酒报专访-寻求文化与设计的融合点
出身科班、横跨学术与商业设计两个层面,对于济南红动海源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范振坤来说,他在学术层面的追求、在商业设计层面的追求,都是学以致用的过程。而他的设计生涯,也是一直寻求文化与设计相融合的过程。
学术素养砥砺设计风
与其他纯粹商业化的设计师不同,范振坤浓厚的学术素养是他设计的根基。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设计语言与视觉传达体系,也与纯粹学术条件下的教书匠不同。对于他而言,在纯学术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学以致用,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达到商业作品上,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范振坤的设计风格商业之中兼顾学术,这与他的学术背景有关。2000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展示设计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科班出身的背景让范振坤的学术造诣达到很高水准,而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从纯学术背景向品牌设计的转变。
“我上学的那个时代,国内在商业设计、品牌设计上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多设计上面带有明显的工艺美术的风格。”范振坤说,自己个人的品牌设计历程,实际上是与国内设计行业的起步与发展息息相关。
因为大学期间主修展示设计,这样与商业关联的方向也让他从一开始就关注学术之外的范畴。在他看来,“虽然工艺美术与商业设计是两个不同层面,但是它们在视觉传达上还是有共性的。”
大学期间,范振坤选修了建筑设计学,这样的选择让他的眼界意外开阔起来。
他回忆说,因为选修建筑设计学,所以他研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建筑设计案例。这样的一个结果是,“我学会了如何在平面之中表达空间概念。”
大学期间的主修和辅修经历,让范振坤的思想在不同的设计学科之间激荡,也逐渐形成了他在设计之中多元化表达的倾向。
毕业之后,范振坤在山东管理学院任教,他的这种交叉学科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另一方面,他的学术能力也逐渐在商业层面上得到展示。2002年,范振坤担任香港金柏展示设计公司设计师,从事商业展示设计工作。
在教学和商业实践的同时,范振坤也继续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006年10月,范振坤从全国原创设计艺术高级研修班结业,师从德国设计师霍尔戈马蒂斯教授,从事原创设计艺术研究与实践;2008年,从山东首届当代平面设计项目高级研修班结业,师从韩国设计师白金男教授;2009年5月,随山东美术设计家协会赴韩国访问,与韩国弘毅大学、成均馆大学、爱敬设计中心等院校及设计机构专家交流并在韩国现代艺术中心举办作品展。
其后,为进一步深造,范振坤考取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获艺术硕士(MFA)学位,设计艺术学专业,主攻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
“因为我的导师擅长于品牌设计,所以我在这个方面得以进一步发展。”范振坤说,苏州大学的考研与深造经历,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在视觉传达方面的造诣,为其后全面介入到品牌设计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设计观才有好作品
作为深具学术背景的设计师,范振坤曾获得无数殊荣——2011年,获中国设计艺术先锋人物奖;2012年,“山东设计·齐鲁之星设计艺术大奖三十周年”特邀评委;17件标志案例、3件品牌案例、4件包装案例入选2011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 2011年海报作品入展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海报设计大展……
对他而言,这些都是学以致用,将自身学术能力转化为现实需求的结果。而他更为看重的是,自己的设计思想在商业层面的完整实践。
“实际上,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尝试着将象牙塔的思想与市场相结合。”范振坤说,大学期间他就参与了诸多商业设计,在他看来,这是对自身学习成果的最好检验。
多年来的进修与学习,形成了他极为强大的设计能力,同时也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与思想倾向。
在范振坤看来,“向生活学习,向大师学习,向传统学习”是他保持创作能力的源泉。
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范振坤极为推崇这句名言,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古人为学之道,同样可以用来指导具体事务,包括设计在内。
“尽精微,致广大”这是范振坤的座右铭,也是他多年来所形成的设计思想之一。在他看来,尽精微,就是从小处着手,对于细节要一丝不苟。能够深入地做进去,能够谨慎地发现错误,能够细致地整理信息。
致广大,大处着眼,要对事物有远见卓识。能够宏观上抓住事物的风格特征,能够全面地发现问题,能够整体地处理信息。
“设计是充满创意的整理术——佐藤可士和。”范振坤的教学与设计之中,对于整理术非常重视,他认为整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做出最迅速准确的决断。整理术,并非为了整理而整理,而是一种“如何享受舒适生活”的根本方法论。所以,从办公桌四周的空间,乃至于工作上的问题、人际关系等情况皆能适用。
“要创造出一个设计,就必须彻底整理目标对象,找出最重要的关键——本质,再将它化为有形之物。”范振坤说,想要有好的设计作品与创意,就要彻底整理对方面对的课题和意欲传达的内容,做替客户进行诊疗、解决问题的医生。
“不掌握本质,就无法创造好的结果。”这就是整理术存在的意义,空间整理是亲身体会如何辨别重要事物的实践篇,也是进行设计的前提。
正是在这种设计观的驱动下,范振坤有了一系列设计实践,也让他的学术才华得以在商业层面一一展现。
作为济南红动海源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范振坤参与设计了多个项目——山东省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视觉识别设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山东创新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包装与品牌推广、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有限公司产品包装与企业品牌建设、山东天贶酒业品牌整体策划与推广……
后工业时代的简约风
在范振坤所参与过的商业设计中,涵盖了诸多行业、诸多方面,但对于某白酒品牌的深度参与,让他与酒行业的设计有了不解之缘。
“因为白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白酒品牌的设计,面临着如何用现代语言传递古老文明的挑战。”范振坤说,这正是他对于白酒品牌设计分外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范振坤发现,在以往白酒产品的外观设计之中,很少有将设计语言与文化嫁接起来的案例,而设计师们往往关注于如何传递口感、制作工艺这些层面。
“白酒的设计,应该提炼出个性化元素。”范振坤说,这种提炼,应该是从口感、工艺、功能化诉求、情感诉求等综合化、多元化的元素结合之中提炼出来的,而非单一元素的拼接。
但是在现实之中,这种单一元素拼接的案例占据了绝大多数,在范振坤看来,这是一种粗浅的设计语言。
“例如将龙的图片、将代表喜庆的大红颜色结合在一起,就认为代表了传统民俗文化。”范振坤说,这种倾向在白酒行业内普遍存在,代表着一种设计上的退化与不负责任。
范振坤认为,这实质上还是一种将设计简单形式化的作为。而真正的设计师,需要提炼出白酒产品的差异化元素,情感化元素,最终用最为高明的手法加以呈现。
在摒弃了白酒设计的拼接风格、同质化倾向之后,中国白酒的设计走向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质?对范振坤来说,这也是他个人探索与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中国白酒最终的设计走向,第一是设计风格的日益多元化,第二是走向简洁单纯的后工业时代设计要求。”范振坤这样总结说。
首先是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在范振坤看来,中国白酒行业已经从原始的农业附属地位发展到工业化阶段,而其外包装设计也从最初粗劣的陶瓷装到最后简单的玻璃瓶,再到如今多元风格、多元材质并行的阶段。
一方面,白酒身上的中国风依然存在,许多品牌把这个当作是中国白酒的内在精神而加以发扬,另一方面,受洋酒的感染,中国白酒的洋酒化风格、青春小酒风格等多样化的面貌已经呈现,他们受到了多元消费环境的强力影响。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单一的面貌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他们对于酒质、口味、价格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对于酒的外观包装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范振坤认为,这种多元化风格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后工业时代的设计要求——就是简洁化、单纯化。范振坤说,从上一个黄金十年开始时,白酒行业就普遍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而如今的消费回归,将会打破这种病态化局面。
“单纯从设计上来讲,我们应该从工艺美术的设计概念,过渡到后工业化时代的设计概念。”范振坤说,除了线条简洁化这个基本要求之外,要求从材料上回归自然,讲求环保可持续化的要求,回到产品诉求本身。
品牌设计将会从工艺美术的设计思维模式到后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这是范振坤的基本判断。
在这个发展演化过程之中,传统文化与传统设计思想的走向也是范振坤关注的重要方面。他认为,过去白酒设计之中爱用繁复的线条与鲜明的色彩,认为这是传统美学的风格,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对于传统的误读。
“老子讲,大道无形,大道至简。”范振坤说,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论断,那这么说的话,繁复的做法岂能代表传统?所以在他看来,白酒的品牌设计之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重新解读,也存在着对于西方后工业时代思潮的追随。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